作者:李白
雷竞技APP雷竞技APP雷竞技APP这样的表述,放在现代,自然不足为奇雷竞技APP,因为已然登月成功的人类开始懂得运用科学的方法揭下了遮盖月球的神秘面纱。
但是记叙上述文字的,竟然出自距今一千多年的晚唐时期,这就足够让人啧啧称奇了!更让人纳罕不已的是,经现代科学证明,月球表面的确是由氧、硅、铁、镁、钙、铝、钛等七种元素构成!
在横跨千年的时空交汇中,一部唐代传奇小说竟然会留下现代科学的“足迹”,难怪会有网友惊呼:早在千年前,就有人如刘慈欣一样,写下《三体》这样轰动世间的科幻大作了!
这位“古代版”的刘慈欣,名唤段成式,出身名门之后的他对博取功名一点儿也不感兴趣,反而带着满脑子的奇思妙想,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奇谲瑰丽的传奇小说集《酉阳杂俎》。
相传,在重庆酉阳县的某座高山下,有一处又大又深的洞穴,秦朝时期,读书人为了躲避战乱,便携书到此避难,久而久之,此穴便逐渐堆砌了上万本各类典籍,可谓包罗万象,种类繁多。
或许,博学多才、不慕功名,专好搜集奇闻异事的段成式正是根据这个传说将自己三十卷的力作命名为《酉阳杂俎》。
在这本被鲁迅先生誉为“所涉既广,遂多珍异”的《酉阳杂俎》中,记叙了自唐高宗李渊到唐代宗李豫将近三百多年的各类传奇轶事,且书中记叙人物多真实存在。故此,尽管其内的故事颇为怪诞、荒谬,但仍为后世史学家提供了相当珍贵的史学价值,以致鲁迅先生也不得不感叹此书可“与唐代传奇并驱争先矣”。
鲁迅先生的言外之意,似乎可以作这样的理解,虽然《酉阳杂俎》被划拨为“唐传奇”类别,但与普通传奇故事有所不同的是:它的真实性远远凌驾于其他传奇故事之上,为后人中国古代史及中外关系史,提供了宝贵资料,而其中那些关于矿藏、陨石、动植物属性的描述,又具备极大的科学价值。
本文开篇提及的“探月”奇闻,正是被收录在《酉阳杂俎》中的《天咫》篇,那么,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离奇故事?在唐代真的有人登上月球了吗?
看过刘慈欣《三体》的朋友一定对来自太阳系之外的“三体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试图通过一种更高级的文明来控制人类,最终让人类成为二维空间体系下的“纸片人”!
相比之下,在《酉阳杂俎》的《天咫》篇中,身着白衣的“探月人”要比“三体人”温情的多,不仅帮助迷路的唐人指点迷津,还将可长生不老的“太空食品”赠予他们。
故事以郑仁本的表弟和一名王姓秀才在嵩山迷路而展开,正在他们深感绝望之际,忽然听到不远处鼾声如雷,他们朝一棵树下张望,一位身着白布衣服的年轻人正在树下酣睡。
二人先是大吃一惊,在这荒山野岭,此人为何睡得这般香甜?难道他就不惧山中狼虫虎豹吗?但转念一想,此时已然走投无路,好不容易幸遇此人,说不定因此获救!
于是,便大着胆子,大声呼唤那人,起初那人并不搭理他俩,几次三番后,那人突然起身,打了一个大大的哈欠后,便答应了他们的请求,帮助他们找到回家的路。
二人大喜,再三致以谢意外,又询问那人身份,不曾想,正是这番询问,得到了白衣人的一番离奇回答。
白衣人徐徐讲道:自己是从月亮上来的,此时正有八万两千名工人在月亮上不停开凿,据他们查明,月亮是由七种宝物组成的圆形球体,而且凹凸有致,错落不平,这七种宝物分别为:金、银、吠琉璃、颇胝迦、玛瑙、砗磲和七赤珍珠。
二人听后大为骇异。接着,白衣人又打开包袱,其内斧子、锄头等开凿工具清晰可见,白衣人又拿出面团给他们食用,自称食后可以长生不老。
二人紧随白衣人身后,不知不觉间,便行至一个三岔路口,白衣人指着一个路口道:那便是回家之路,说完,便消失的淡淡的月光之中……
故事写到这里便戛然而止,那么,这个白衣人真是月亮上的“维修工人”吗?换而言之,《天咫》篇的可信度究竟有多高?
一个十分有意思的巧合是,祖籍邹平的段成式竟与著下奇书《聊斋志异》的蒲松龄是老乡,因为从邹平到蒲松龄祖籍淄博仅仅只有三十多公里,可谓同属一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以“写鬼写妖入木三分”而列为中国志怪小说的顶流,而段成式则可称为蒲松龄的祖师爷!
的确,与《聊斋志异》相似,在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也大多采取的夸张离奇的情节,吸引着读者挑剔的眼光,只不过正如前文所述,由于《酉阳杂俎》多采用真实姓名进行小说式的描述,这就让那些怪诞的故事情节附着上一件“真实”的外衣,以纪实性的报告展示在读者面前。
但只要仔细推敲故事情节,便会发现许多想象性描述仍然逃不出时代的局限。比如:在《天咫》的故事描叙中,白衣人所使用的开凿工具,仍是来自农耕社会普遍使用的锄头、斧子,白衣人所穿着的衣服仍为布制,并非网友想当然的“太空服”,而被网友戏称为“太空食品”的白面团更是可以将之与中秋节食用的月饼产联系。
至若与现代科学探测的月球七大元素产生惊人相似的七大宝物,也只不过是偶有巧合罢了。别忘了,中国古代对“七”这个数字原本充满神秘感。
在古人看来,“七”就是一个轮回,一周有七天,天上有七星,彩虹有七色,人有七情,乐有七音,诗有七言,节有七夕,甚至人死后,也要经历七七四十九日,方可投胎转世……
而在这篇充满瑰奇想象的《天咫》中,用到“七”这个神秘数字也就不足为奇了。
至于诸如月亮是圆的,表面凹凸不平,月亮的光芒来自太阳的科学描述,先于唐朝的一些古代科学家早已有过相关结论,比如西汉时期有一位名叫京房的易学大师就在其著作中表述:月亮的光就是经过太阳之光折射而形成的。
到了东汉时期,发明地动仪的天文学家张衡就表表述地更为明确了。张衡说:一月之内之所以会出现满月与弯月之别,那是地球将太阳的光芒遮蔽的结果,也就是说,当太阳正对着地球直射的时候,月食便会出现。当太阳偏离地球,朝着月亮直射的时候,便会出现满月!
值得说道的是,当张衡科学地总结出日月运行的规律的时候,蒙昧的西方人,在此一千多年后,还在为“日心说”、“地心说”争论地喋喋不休。
综上所述,《酉阳杂俎》白衣人的“探月经历”很可能仍是出自作者段成式的大胆想象,至于他的灵感来源很可能来自自己对月亮的仔细观察。
要知道,在距今千年之前的大唐时代,空气污染没有现代这么严重,月亮的能见度自然要高很多,再者,根据月亮的潮汐力量,月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离我们越来越远,也就是说,唐人比我们现在所见的月亮要大得多,清晰得多。
这也就难怪诗仙李白会将月亮当作“白玉盘”,还可与月亮“对影成三人”,跟可以清晰的看见白鹭掠过明月的样子,这除了能看出李白的奇特想象外,似乎也是月亮古代比今天大而近的有力证明!
从古至今,对于宇宙的探索,渺小而伟大的人类从未中断,正是一次又一次勇敢地向神秘的宇宙发出“天问”,人类才可能一步一个脚印,向着更文明更科学的高阶迈进。
如今,已经在科学之路上小有成就的人类,自然不会对月亮,这个神秘的球体产生过多疑惑,但面对无垠浩瀚的宇宙,仍有很多未知领域尚待进入,仍有很多困扰着我们的疑惑有待我们寻找最真切的答案。
也许,千年后,科幻小说大家刘慈欣又会成为未来那个时代下的“段成式”,其伟大的科幻作品,也将被未来的人们奉为圭臬,提供大量的重要的文学与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