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白
新华社银川4月19日电(记者艾福梅)已退休近两年的尹光华偶尔会回到宁夏图书馆,看到年轻的古籍修复师冯子尧在宽敞明亮的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里修复古籍,她既觉得欣慰,也有一丝丝遗憾。“子尧真是赶上了好时候,修复设备和条件比我们那时候强太多了,真希望自己再年轻十岁。”
尹光华1980年高中毕业后进入宁夏图书馆工作,任务是管理馆藏古籍。1983年,全国图书馆系统举办古籍修复培训班,她专心学习了一年古籍修复。
学成归来,她跃跃欲试,但当时馆内的条件根本无法开展古籍修复工作。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宁夏贺兰山拜寺口一座古方塔被不法分子炸毁,考古人员在清理现场时发现了一批重要文物,其中有两本西夏文古籍急需抢救性修复。尹光华回忆说,需要修复的是长5米多的西夏文佛经长卷和西夏文佛经《吉祥遍至口和本续》,纸张薄脆、酸化严重,尤其是佛经长卷有些部分破损严重。
从买毛笔、碗到调制浆糊,再到自制买不到的修复工具,尹光华就在一个简易办公室里搭起了“草台”,开始修复工作,一干就是3个月。“修复完成后这两本古籍被送到宁夏博物馆展览,我专门带家人去看了,听到参观者对古籍的感叹,还挺自豪的,觉得自己付出有了最好的回报雷竞技APP。”尹光华说。
图为记者翻拍的老照片。宁夏图书馆退休古籍修复师尹光华1992年对宁夏贺兰山拜寺口古方塔出土的文物——西夏文佛经长卷进行抢救性修复。新华社 发
后来,她才知道,《吉祥遍至口和本续》将木活字印刷技术的发明和使用时间提早了一个朝代,对研究中国印刷史具有重大意义。该书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而西夏文佛经长卷也入选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
除了这件“高光事件”,尹光华在宁夏图书馆的日子更多是“平平淡淡”。2007年,为摸清家底、传承文脉,我国开始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尹光华参与其中。她和同事们走遍宁夏大大小小的图书馆,对古籍进行分类、统计总量,并申报国家级珍贵古籍名录。
“修复古籍固然是心之所向,但摸清宁夏古籍家底,提高老百姓对古籍的知晓率、认可度也很重要。所以我虽然遗憾自己从业一辈子真正修复的古籍数量并不多,但却不后悔。”尹光华说。
宁夏图书馆退休古籍修复师尹光华展示跟随自己近40年的修复工具,其中一部分是她手工制作而成。新华社记者 艾福梅 摄
2022年,在修复完一册《苏文忠公诗合注》后,尹光华正式退休。当年年底,出生于1992年的冯子尧接过“接力棒”。作为一名专业学习文物与材料修复的大学生,冯子尧毕业之后曾因“找不到对口岗位”,改行当了几年老师。
“我真觉得自己很幸运,几经辗转最终成为古籍修复师,能够把自己大学四年所学运用到实际中。”她说。
冯子尧修复的第一本古籍是《龙文鞭影》。“这本书主要是被老鼠啃咬,同时书口开了,难度不算大。但从测酸碱度、白度、厚度,到选择合适的配纸,再到一点点修复,都是我第一次尝试。”
在冯子尧眼中,古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每一本古籍都是独一无二的。“上学时老师就叮嘱,做修复一定要有敬畏心。通过自己的双手,让这些非常破旧的、有病害的古籍延续生命,让我们的孩子、孩子的孩子都能看到这些数百年前的书,这应该算是非常有意义的人生吧。”冯子尧说。
如今,越来越多高科技设备的投入让古籍修复师不再完全靠经验,而是更精准的数据。
“老一辈修复主要靠经验,用手摸、用眼看,判断纸张类型,寻找合适的补纸,没有十年八年很难练出来。但现在有显微镜、酸碱度测量机等。就拿修复师最头疼的密集虫洞来说,过去人工用纸张补,不仅很难找衔接点,还容易重叠,影响效果。而现在有了纸浆补书机,选择合适的纸张打成纸浆,可以点对点填补到每一个虫孔里,效果非常好。”冯子尧说。
2023年,“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宁夏传习所”在宁夏图书馆挂牌成立。冯子尧觉得自己肩上的压力更大了。
“古籍修复的基本原则包括‘修复可逆’‘整旧如旧’和‘抢救为主,治病为辅’。”冯子尧说,爱好让自己走上这条路,但能长久坚持下去、能做得好,必须是责任心。作为一名新手,她只能从简到难,谨慎下手、认真对待,让修复是真正的保护,而不是人为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