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山河有多壮美,你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它呢?我们现在更多的是用图片,视频等方式来记录它的秀美,而古人是用诗词来记录它的壮美,千古流传,藏在祖国山川河海中的诗词,你知道多少呢?
这是宋代著名诗人苏轼描写庐山的诗句,庐山的美不止奇峰秀水的自然风光,更在于那些千古传颂的绝妙诗篇,只有亲临庐山,才能体会到苏轼曾写出经典诗句的豪迈。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今时峨眉山的月色依旧清澈明媚,亘古不变的美景,犹如李白的诗词一样永久流传。
这是著名诗人杜甫的诗句,登顶太山,真正感受雄山胜景,不愧是五岳之尊,重峦叠嶂的山峰,山间的云海翻腾,绝美的日出,当这些美景尽收眼底,你会觉得人间值得。
寒山寺因张继的《枫桥夜泊》而闻名天下,千百年过去,我们仍可以看到张继的诗情画意,另外寒山寺如今成为国内求姻缘最灵的寺庙之一。
这是出自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诗句,如今华池风物犹在,整体都是古色古香的建筑,仿佛穿越到诗词里的大唐盛世之中。
这是崔颢登上黄鹤楼时的感受,朗朗上口的诗句,后被推崇为黄鹤楼的绝唱,千古流传。
登上黄鹤楼,极目远眺,将武汉三镇和长江风光尽收眼底,登高望远,会有感同身受的登楼情怀。
这是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时写出的诗句,其实唐宋时期,有不少文人学士登高观赏,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其中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为出名。
登临鹳雀楼,看着眼前的美景,满目余晖,由衷地感叹王之涣一定是看着这样的美景写下的千古绝唱。
这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题咏西湖的诗歌中最为有名的一首,已成脍炙人口的题咏西湖的诗歌。
一定要去一次西湖,看一看西湖十景里的曲院风荷雷竞技APP,晴天也好,雨天也罢,都能感受的水墨江南的韵味。
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望洞庭》,即使千年已过,波光粼粼的洞庭湖仍不会让你失望,等一场洞庭湖的日落,静谧又美好。
最美人间四月天,古人已在诗句里说明,小编整理了一些四月的诗句,让我们一起感受四月的人间美好。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遗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雷竞技APP,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祖国的山河有多壮美,你会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形容它呢?我们现在更多的是用图片,视频等方式来记录它的秀美,而古人是用诗词来记录它的壮美,千古流传,藏在祖国山川河海中的诗词,你知道多少呢?
这是宋代著名诗人苏轼描写庐山的诗句,庐山的美不止奇峰秀水的自然风光,更在于那些千古传颂的绝妙诗篇,只有亲临庐山,才能体会到苏轼曾写出经典诗句的豪迈。
这首诗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今时峨眉山的月色依旧清澈明媚,亘古不变的美景,犹如李白的诗词一样永久流传。
这是著名诗人杜甫的诗句,登顶太山,真正感受雄山胜景,不愧是五岳之尊,重峦叠嶂的山峰,山间的云海翻腾,绝美的日出,当这些美景尽收眼底,你会觉得人间值得。
寒山寺因张继的《枫桥夜泊》而闻名天下,千百年过去,我们仍可以看到张继的诗情画意,另外寒山寺如今成为国内求姻缘最灵的寺庙之一。
这是出自白居易《长恨歌》里的诗句,如今华池风物犹在,整体都是古色古香的建筑,仿佛穿越到诗词里的大唐盛世之中。
这是崔颢登上黄鹤楼时的感受,朗朗上口的诗句,后被推崇为黄鹤楼的绝唱,千古流传。
登上黄鹤楼,极目远眺,将武汉三镇和长江风光尽收眼底,登高望远,会有感同身受的登楼情怀。
这是诗人王之涣登鹳雀楼时写出的诗句,其实唐宋时期,有不少文人学士登高观赏,也留下了许多不朽的诗篇,其中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为出名。
登临鹳雀楼,看着眼前的美景,满目余晖,由衷地感叹王之涣一定是看着这样的美景写下的千古绝唱。
这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题咏西湖的诗歌中最为有名的一首,已成脍炙人口的题咏西湖的诗歌。
一定要去一次西湖,看一看西湖十景里的曲院风荷雷竞技APP,晴天也好,雨天也罢,都能感受的水墨江南的韵味。
出自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望洞庭》,即使千年已过,波光粼粼的洞庭湖仍不会让你失望,等一场洞庭湖的日落,静谧又美好。
《中华读书报》2024年征订正在进行,恭请读者朋友到当地邮局订阅,或在线订阅。
今年春节我带着一家老小去新西兰南岛玩了半个月。做行程规划的时候太太问我要不要去皇后镇跳伞,那里是享誉世界的跳伞胜地。这事在我脑子里立马转了几个圈,第一个感觉是有点怵,然后觉得挺刺激,很想试试。犹豫中突然想起一件事——我已经很久没有写诗了。
为什么不写诗呢?我的本专业是古代文学,平上去入、遣词属对是我的专业基本功,雷竞技APP写一些寻常的即情说理诗,或者中规中矩的唱和酬答诗对我来并不算很难。但我确实很长时间都提不起兴致来写诗了,说白了,觉得没意思。日常的生活机械重复,在沉闷中强找一些小趣味、小牢骚也不是硬憋不出来,可总还是觉得局促。我更不想在真实的局促中用文辞来装点悠然大度,所以干脆懒得写。
可跳伞是多带劲的新鲜事儿啊。我没体验过,古人更不可能体验过。唐代的高适、岑参、杜甫等人相约去登慈恩塔(今西安大雁塔),然后集体写诗。拢共就没多高的地方,让他们写得惊心动魄:“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岑参诗句),“高标跨苍天,烈风无时休……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杜甫诗句),“登临骇孤高,披拂欣大壮。言是羽翼生,迥出虚空上”(高适诗句)。慈恩塔高六十多米,大概相当于二十层高的现代楼房。我们今天站在十几楼的阳台上吹吹风是寻常事,不会生出什么壮怀激烈来。
而在现代科技的支持下,我有机会从四千五百米的高空跳下来。在g≈9.80 m/s⊃2;的重力加速度下,风吹在脸上是什么感觉?古人常用的“罡风”“烈风”足以形容吗?我不知道。还有,失重是什么感觉,会眩晕吗?在获得这些古人不可能经历的体验之后,我能用文字准确地描述出来,让古人和今人都能未至而感吗?
所以我决定要去跳伞。跳伞本身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事情,而写一首关于跳伞的诗则是在写作上具有挑战性的事。一份钱买两份挑战,这钱花得值!
到了预定的那天,我一早开着车去到皇后镇郊外的指定集合地点。跳伞公司给我指派了一位身材高大的本地教练,叫做Ben。Ben带我上飞机前跟我说说笑笑,并拿起摄像机问我有何感想。我说:
Ben哈哈大笑。我想到自己不远万里跑到地球的另一头,把自己绑在一个初次见面的外国人身上,还没寒暄几句就要把命交给他,联想起杜甫的诗句“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房兵曹胡马诗》)。Ben的脑袋后面扎着盘起的长发,气质上很有点嬉皮士的感觉。堪托不堪托的谁知道呢,反正我也不好意思跑去前台用蹩脚英语要求换人。
在忐忑中,Ben带我坐上了窄窄的小飞机,一路盘旋而上。我以为很快就能到达预定高度,没想到绕着圈足足飞了十来分钟,窗外的景致随着高度的爬升而逐渐辽远通透雷竞技APP,但我却没什么心情去欣赏。飞机很小,穿过云层的时候颠簸得厉害,我和飞机上另外几位跳伞的游客都紧紧抓住了舱内的扶手,这个既期待又焦灼的过程显得格外漫长。终于,在飞机上升到可以清晰看到几百公里外的库克雪山时,Ben贴在我背后向打开的舱门挪动了几步,二话不说抱着我翻身出舱。诗曰:
这首诗是我从新西兰回来以后写的,诗体选了五言古体。一方面是觉得要写的句数不少,如果写成七言或者近体,我在修辞上的才力没那么高,要持续运用复杂多变的句式来完成这样容量的作品,实在驾驭不了。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写跳伞免不了要尝试用一些新词,新词放在古体里反而没那么突兀,毕竟古体的古质很多时候就来自于天真烂漫。
那么这首诗完成得究竟怎么样呢?我把它拿给一些师友看,刨去那些客套话,大家给我真实的反馈意见是:写得中规中矩。作为一首旧体诗来说,它在布局上的起承转合、言辞上的声势夺人、感怀上的蓄势拔高,基本操作该有的都有。而这些都是一千多年前的诗人早就玩烂的东西,从写作上看并没有写出什么新东西。
这和我在写作过程中的感受是完全一致的。有些东西我写不出来,属于笔力不济。比如在高空中所见物象的描写,写得四平八稳,味道不足,和实际所见相比不足十一。同样的内容如果是像唐代李贺这样的大才来写,肯定会写得精彩绝伦——如果他的小身板儿没有给大风吹散架的话。
但更多写不出来的东西并不是个人才性的问题,而是因为传统诗文自身的局限。比如说皇后镇的瓦卡蒂普湖,它是通透的宝石蓝色。新西兰的很多湖都是这种颜色,这和南半球岛国的海洋性气候,还有当地水下的矿物质有直接的关系。这种湖色我在国内没有见过,在古人的诗文里也找不到对应的词句。我在诗里用“幽蓝”来概括,其实没有写出所见的真实感受。吴均《与朱元思书》里的名句“水皆缥碧,千丈见底”,亦不足以精准形容那种明艳劲爽的视觉冲击感。但如果我换一个现代的表述方式——“饱和度极高的宝石蓝”,用手机修过图的现代读者就会立刻明白我的意思。
再比如说,我非常期待体验的失重感。我在失重时真实的生理感受是下半身和腹腔强烈的酥麻感,有点像坐飞机的时候遇到气流颠簸,飞机突然急降高度时的感觉。跳伞刚出舱时最初几秒的垂直落体的速度比民航飞机急降要快得多,那种酥麻感也要强烈得多。所以跳伞公司安排大家在上飞机前一定要去上洗手间,如果没有去洗手间的话,那种不受大脑控制的酥麻感很可能会导致便溺失禁。像这样真切的生理感受,我用大白话很容易说清楚,但用古诗文就怎么也写不出来。我在诗里写“百骸失所赖,触识遽迷蒙”,从描写感官体验的角度来说是写得很粗糙的,属于虚晃一枪,拿大词硬挺着对付过去。可我也没办法,古人很多时候也是这么对付着写的。
还有一件糗事我在诗里没有写。在刚出舱的时候,由于风速太大,我的嘴巴被气浪撬开,整张脸被吹变了形,大风从我的嘴里灌进去,冲透了鼻腔,把一坨大大的鼻涕从我鼻子里冲出来糊在了脸上。由于风正对着脸吹,所以这坨鼻涕不仅没被吹飞,还被牢牢摁在我的脸颊上。我的脸在高空中被风刮得失去了知觉,对此毫无所知。后来在Ben给我拍的怼脸视频里看到自己活像个脸上挂着鼻涕的大猩猩,还在强做镇定地竖大拇指。我试图把这段有趣的经历写进诗里,但一写进去就不对味儿。我要是写“罡风通七窍,鼻涕敷面浓”,跟开头“凌霄三千丈,纵浪蹈虚空”那种遗世独立的靓仔形象在文气上就对不上。
我在这首诗里塞了几个现代词汇进去:“十二宫”“星舰”“着陆”“一分钟”。对于这些新词,不同的师友给我提出了截然相反的意见,有人认为突兀,有人认为用得好。我自己的看法是,这几个词里面只有“星舰”这个词,既能代表全新的当下事物,又带有一定的朴拙古意。其他三个新词则完全可以被文言词汇取代,可以用旧词的地方用新词,就显得刻意。前文讲到,反倒是很多我想用文言词汇表达现代感的地方,翻了很多类书也找不到对应的旧词,这是让我感到有些失落的地方。
古典时代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技术进步是缓慢的,这一点中外都一样。宋人可以用唐人的词汇来写他们的生活,明清人也可以用唐宋人的词汇来写他们的生活。当下的现代生活相比古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说今天生活的丰富程度百倍胜于古代是毫不夸张的。新事物、新观念爆炸式地喷涌而出,但新的词汇发展速度显然难以匹配。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新字词的发生发展,需要经历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言不尽意是古今共有的问题,而存在和语言之间的落差在今天更加呈现出加速度发展的势态。
除了词汇受限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国古典诗歌音形义相合的极度形式之美,很多时候会掩盖丰富的细节真实。比如古人写登高望远就绝不会写被风刮得鼻涕直流,太有损形象了。古人写诗,无论写登高、送别、怀古、赠寄……多数时候写的不是这件事本身,而是通过写这个东西来投射内心的理想人格。中国传统的理想人格是神圣并且长期具有规范意义的,它指导着人们去做君子、孝子、高士,乃至于英雄和圣贤。就像京剧脸谱的油彩往脸上一抹,身上的行头一扮,西皮二黄一响,任是什么派的唱腔和做派,生旦净末丑各安其所。大家听的看的就是这番千锤百炼过的形式之美。
关于中国传统格律诗在新时代的出路问题,文坛巨擘梁启超早在1899年的《夏威夷游记》里就提出了“诗界革命”的口号,雷竞技APP力图用旧体诗写出一片新世界。他失败了。一百多年以来,许许多多的中国诗人沿着梁启超提出的方向前仆后继地努力,到目前为止,包括我自己在内,也还没有探明清晰的方向。就像前苏联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在《金蔷薇》里说过的那个充满英雄主义情怀的句子:纪念那些死在海上和将要死在海上的人们。我们为深爱的中国传统格律诗茫然、努力、无悔地航行,雷竞技APP莫问前程。
1.李贺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设色。请简要分析“塞上燕脂凝夜紫”一句中色彩运用的特点及其作用。
【参】这句诗中的“燕脂”“紫”,两种浓重的颜色交织,(关键词“浓重”或“浓”)描绘出了在暮色中胭脂般鲜红的血迹凝结在大地上的画面,呈现出暗紫色,烘托出战争的悲壮、惨烈。
【解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雷竞技APP,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
《雁门太守行》以“色”绘诗,用浓墨重彩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诗句“塞上燕脂凝夜紫”的意思是黑夜间战士鲜血凝成暗紫。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凝夜紫,在暮色中呈现出暗紫色。凝,凝聚。写出了边塞的泥土在紫色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的色彩,将激战中的边塞风光写得很壮美,从视觉上表现了战争的激烈和残酷,衬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气氛。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A.这首词写了“老夫”苏轼“少年”“轻狂”的表现,上片侧重表现“心狂”,下片侧重表现“形狂”。
B.“千骑卷平冈”,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卷”极言行走之快。
C.“鬓微霜,又何妨”表达了词人不服老的心境。其言外之意是:我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仍能跃马疆场。
D.本词是苏轼最早的一首豪放词,是他在艺术创作上一次大胆的尝试,在词的发展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
2.这里作者是以魏尚自喻,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魏尚那样重用自己呢?表达作者渴望被朝廷重用的感情。
A.“上片侧重表现‘心狂’,下片侧重表现‘形狂’”理解有误。词的上片中“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等描写表现的是“形狂”;下片中“鬓微霜,又何妨”“会挽雕弓如满月”等句子表现的是“心狂”;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赏析。“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这里用了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典故。“云中”是汉朝的一个郡,在今年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和山西省西北部一部分地区。“节”,即符节,是传达皇帝命令的凭证。作者是在以魏尚自比,意思是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遣冯唐赦免魏尚那样重新重用自己,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希望得到朝廷重用,以及报效国家的思想情感。
【注释】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答案】1.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季节(时间),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2.同:都抒发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异:《峡口送友人》情感显得忧郁低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显得乐观旷达。
“峡口花飞欲尽春”的意思是峡口的花随风降落,春天快要过去了。“峡口”,指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交代了送别的地点,照应标题;“欲尽春”的意思是“春欲尽”,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渲染送别友人时凄凉忧伤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考生先回答本诗与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表达的情感方面的相同点,再回答其不同点。
从诗的标题看,司空曙的《峡口送友人》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是一首送别诗。
司空诗,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想到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别情忧郁低沉,而客中送客更是悲苦深刻。末句“今日翻成送故人”写出诗人和友人彼此间的惆怅。所以,司空诗抒发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但情感显得忧郁、低沉。
王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远离分不开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天涯海角也如同近在邻居一样,一秦一蜀又算得什么呢。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是永恒的,无所不在的,所抒发的情感是乐观豁达的,所以,王诗也抒发诗人对友人的惜别之情,但情感显得乐观、旷达。
2.下阕主要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请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答衬托反衬亦可)一、二句写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句作用。分析诗句作用一般从内容,结构,表达效果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我们首先要对诗歌的思路有准确的了解,然后看所考诗句出现在诗歌的什么位置,再根据诗句与上下诗的联系确定其作用。上阙第一句总摄全篇,“西湖好”是一篇之眼,直抒赞美之情。“短棹”二字已将休闲的意思委婉写出,因为是短棹,所以轻舟缓慢而悠闲地飘荡在湖面上,游人有足够的时间来观赏两岸春色。
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手法技巧和表达的情感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诗歌;再了解诗歌的手法技巧,如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对比衬托等;然后从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关键的字词等方面来理解诗人的情感;最后结合题目要求答题即可。第一问:下阙先写风平浪静时水面晶莹澄澈,如同琉璃 ,平滑似镜,这是静景;游人不觉船移,只是看到船浆轻划,水上形成细小的波纹时,方感船身滑动,这是以船动衬水静。后写涟漪微动难免惊动沙滩上的水鸟,使之掠过湖岸飞去 ,这也是动景,而西湖却愈显其幽静。因此主要采用了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的手法。第二问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感情,诗言志,读诗就要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与诗人一起共鸣。“西湖”的春天是美丽的,“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湖水明净“澄鲜”,白云倒影其中。游人沉醉在这“琉璃”般的世界中,荣辱皆忘,物我浑然一体。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之情。
A.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的“前朝”,指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铜雀”即铜雀台,是曹操的休闲行乐之处。
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C.三、四句假设东风不助周瑜,二乔定会被曹操锁进铜雀台,由此表达了作者的历史兴亡之感。
D.整首诗尺幅之中有历史的大气象,形象中又寓哲理,同时还蕴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2.诗的前两句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事件的慨叹,为下铺垫。或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在那次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时光消蚀掉,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之战的遗物,不禁引发了“怀古之幽情”。
A.解释有误。诗中的“前朝”,指的是三国时期孙吴联军破曹时期,“东汉末年的战乱时代”不准确,故选A。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催成清泪,惊残②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③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答案】(1)描绘了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渲染了孤寂、凄惨的氛围,烘托了词人内心的凄凉和愁苦,奠定了全词悲凉的感情基调。
(2)抒发了作者感慨岁月蹉跎、时光流逝,自己壮志未酬、功名失意,表达对时局的忧念以及思乡之情,漂泊在外的羁旅之愁。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意思是:暮春时节,眺望江面,风雨连天。篷蔽的茅屋里,烛灯明灭,悄无人言;描绘了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茅檐”“蓬窗”指其简陋的寓所,交代了“夜闻杜鹃”的环境;在这样的寓所里,坐在昏黄的灯下,他该是多么寂寥;同时作者想象出“连江风雨”萧萧暗雨打窗声,其愁绪便跃然纸上。这就渲染了孤寂、凄惨的氛围,烘托了词人内心的凄凉和愁苦。结合“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可知,这时他听到了鹃啼,但又不直接写,而是先反衬一笔:莺燕无声使得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莺燕在早春显得特别活跃,一到晚春便“燕懒莺残”、悄然无声了,对这“无声”的怨悱,就是对“有声”的厌烦。“总”字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因此,开篇便奠定了全词悲凉的感情基调。
杜鹃,又名杜宇,这种传说中古代蜀帝灵魂的鸟,常在夜间啼叫,其声凄厉悲凉,往往触发旅人思乡之情。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意思是:啼声越来越远,带着深深的漆黑的影子,惊醒了我的梦,让人清泪欲洒。这杜鹃竟然可以在发出鸣叫,催成词人几行清泪,惊残他一枕孤梦之后,又拣深枝飞去。“孤梦”点明:客中无聊,寄之于梦,偏又被“惊残”。“催成清泪”,因啼声一声紧似一声,故曰“催”。就这样还不停息,“又拣深枝飞去”,继续它的哀鸣。“又”,表明作者对鹃夜啼的无可奈何。结合【注】①“这首词是陆游客居四川时所作”可知,表达了漂泊在外的羁旅之愁和思乡之意;
“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意思是:年已半百,一畸零人,漂泊在孤旅的路上,想那只故园的杜鹃,带着故园的山水,让我不堪听闻矣。“故山”,故乡。“半世”,陆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岁,故说半世。这结尾的两句进一步表明处境,生发感慨,把他此时闻鹃内心深层的意念揭示出来了——岁月蹉跎、时光流逝。在故乡听鹃当然引不起羁愁,之所以“不堪听”,就是因为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而此时作客他乡更增加了一重羁愁,这里的“犹自……况”就是表示这种递进,包含着壮志未酬、功名失意的深深遗憾。
A.“枯藤老树昏鸦”于小令伊始,由近处着笔,既是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想象,虚实结合,把抽象无形的凄苦之情用可感有形的事物表现得具体生动。
B.“古道西风瘦马”描绘了在荒凉的古道上,游子骑着一匹消瘦憔悴的马,冒着凛冽的西风踟蹰而行,给人以苍凉、孤独之感。
C.“夕阳西下”一句,点明了时间,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道染了悲凉的气氛,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把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连级成一幅简洁苍凉的水墨画,将愁思自然地寓于图景中,主观感情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统一。
2.“小桥流水人家”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请联系整首小令,谈谈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2.描写了小桥下河水淙淙流淌,河边住着一些人家的景象/描绘了一幅温馨恬静的景象,以乐景衬哀情,反衬作者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之情。
A.“枯藤老树昏鸦”一句,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本句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都是实写,没有想象。故A理解不正确。
2.本题考查诗分析理解诗句描绘的景致及作用。“小桥流水人家”意思是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此句描绘了一幅温馨恬静的景象。作者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之情,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2.呼应题目“左迁”,交代被贬的原因;“朝奏”“夕贬”和“路八千”强化获罪之快与被贬地方之遥,为下文情感抒发作铺垫。
【解析】1.D.尾联“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意思是:我知道你远道而来该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边把我的尸骨收清。作者原是抱着必死的决心上表言事的,如今自料此去必死,故对韩湘安排后事,以“好收吾骨”作给,表现了“为除弊事”而“不惜残年”的坚强意志;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对晚辈探望之心意的感激和老有所依的欣慰之情”表述有误;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意思是: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一封朝奏”“夕贬潮州”呼应诗题中的“左迁”,点明被贬谪的原因;“朝奏”“夕贬”强调上书获罪之快;“路八千”强调被贬地方偏远;联系“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可知,诗人一心为国,不辞衰老,不惜残年,为下文抒发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作铺垫。返回搜狐,查看更多